【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 编辑/冯雪 岑少宇】
应中方邀请,德国总理朔尔茨于4月14日至16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是朔尔茨自就任总理以来第二次访华,他也是今年首位访华的西方大国领导人,受到了全球媒体的密切关注。
从去年开始,德国经济表现低迷,而俄乌冲突等地区冲突仍在持续加剧。在电动汽车领域,欧盟对中国发起反补贴调查,作为欧洲两大经济体的德国和法国,就此问题产生了分歧。新问题出现,但老问题并未消退,算一算时间,西方极力鼓吹的对华“去风险化”也已满一年。
朔尔茨此访,也正值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之际。德国《图片报》指出,作为总理,朔尔茨从来没有访问过一个国家这么长时间,他此行关乎德国的未来、经济、就业和增长。陪同出访的是德国最重要的企业老板们,政府专机乘客名单堪称“德国企业名人录”,这表明企业管理层和政府都认为“没有中国就行不通”。
那么,德国经济究竟还行不行?朔尔茨此次访华想要释放什么讯息?德国如何看待中国电动汽车等“新三样”的发展?所谓对华“去风险化”将走向何方?中德两国间的地缘政治难题如何解决?
针对一系列问题,观察者网特邀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欧洲学会会长丁纯教授,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宇方,中国社科院中德合作研究中心秘书长胡琨进行解读分析。
4月14日,德国总理朔尔茨抵达重庆,开启访华之旅。图自澎湃影像
意大利都追上了?德国经济真不行了?
今年年初,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初步报告显示,该国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较2022年下降了0.3%;经日历调整后,萎缩幅度为0.1%。这是德国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再次出现年度经济衰退,也是14年以来的第二次。纵观2023年,德国不但是全球表现最差的世界主要经济体。同时,连续两个季度出现负增长并陷入“技术性衰退”,也让德国从昔日欧洲“火车头”沦为欧元区“害群之马”。
值得注意的是,在德国经济陷入停滞之际,意大利经济近来却在持续增长,从欧元区的“问题学生”变成“尖子生”,更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难道意大利正取代德国迅速成为欧洲经济新的“增长引擎”?
在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上海欧洲学会会长丁纯教授看来,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德国经济受到了能源危机的掣肘。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大量原材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上升,以制造业为主的德国工业受到严重冲击,其利用俄罗斯廉价原材料和中国等广阔市场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也因此受到影响。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研究员朱宇方则指出,能源密集型行业对德国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是研发和创新重镇,且通常处于价值链的起点,为汽车、机械等重点行业生产关键的中间产品,是德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从摆脱对俄罗斯油气依赖来讲,德国做得比较成功,但代价和成本都很大,直接造成了其经济,尤其是能源密集型制造业的下滑。”丁纯指出,除了受疫情和俄乌冲突影响,德国经济还有其他问题,如信息化和制造业结合的困境、人口老龄化、经济结构转型滞后等等。
朱宇方也指出德国存在劳动力短缺、投资不足、官僚主义严重、企业合规成本高企、基础设施老化等问题。事实上,德国制造业产出指数已连续多年呈下降趋势,是新老问题的叠加使德国传统制造业辉煌不再。而面对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等新风口,德国政界、经济界和民众的态度普遍保守,并没有很大的热情去寻找新的增长点。
她观察到,国际市场环境也给德国经济,尤其是德国制造业带来挑战。首先,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工业国家带来巨大竞争压力;其次,美国为重振本国经济而推出的诸如《通胀削减法案》等一系列政策,使德国这个出口大国的竞争环境恶化;最后,全球市场需求普遍低迷也是德国面临的困境之一。
当地时间2022年3月18日,德国汉堡,港口的集装箱码头内景象 图源:视觉中国
谈及欧洲经济,尤其是意大利近来增速较快的情况,朱宇方提到,这主要归因于疫情期间跌幅较大而形成的较低基数,以及近年来政府加大公共负债力度,并实施非常宽松的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实际上,意大利的能源价格问题较德国更为严重,产业基础也远不如德国,因此意大利当前的增长势头是否能长期持续,还很难说。
丁纯认为,尽管在英国“脱欧”后,意大利的经济体量在欧洲靠前,但与占欧盟整体经济体量约四分之一的德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且意大利债务沉重。在能源危机过后,德国已渐渐摆脱对俄依赖并稳定了通货膨胀率,还恢复了“债务刹车”政策,这意味着并不需要特别去“强刺激”经济。尽管横向比较其他国家和纵向比较自身以往水平,德国经济增长放缓,但考虑其刚经历巨大冲击且处于转型时期,总体上不可太看轻德国经济后续发展,其经济韧性犹在。
中国社科院中德合作研究中心秘书长胡琨指出,德国的经济衰退不是结构性的,经过疫情之后,其财政支出在缩减,如果想要漂亮的GDP数据,完全可以推动扩张财政,但这不是德国认为的可持续发展政策。相反,观察德国的就业情况,去年创下了历史新高,而这些并不反映在GDP之中。此外,德国通胀率已降至2%左右,这都说明德国已渐渐从俄乌冲突阴影中走出。
这趟访华团如此安排,有朔尔茨的“政治巧思”
德国总理朔尔此次为期三天的访华行程,同行的有环境、农业、交通三位内阁部长,以及由西门子、宝马、奔驰等重量级企业负责人组成的德国“商业天团”。
德国《柏林报》指出,形成对比的是,朔尔茨将两名“最重要的”部长留在了国内,“外交部长贝尔伯克和经济部长哈贝克处处给他惹麻烦”,这与其说是对中国的让步,不如说是他自己在帮自己一个忙。
朱宇方介绍称,环境部长施特菲·莱姆克(Steffi Lemke,绿党)、农业部长策姆·厄兹德米尔(Cem Özdemir,绿党)以及交通部长沃尔克·维辛(Volker Wissing,自民党)随朔尔茨访华,被认为颇有深意。环境、农业和交通领域正是中德合作具有良好前景的具体领域,因此这样的安排首先体现了朔尔茨的务实风格。
另一方面,朔尔茨本身来自社民党,而这三位部长分别来自在本届政府中与社民党联合执政的绿党和自民党,这样就顾及到了联合执政的三个政党之间的平衡,避免政府内部的异议。因此,朔尔茨本次访华的随行人员安排可谓充满了“政治巧思”,既兼顾了政府首脑的战略层面和联邦专业部长的具体工作层面,又照顾到联合执政三党的政治平衡,能最大限度避免异议,有利于访华成果的深化和落地。
2021年12月7日,朔尔茨(左,社民党)、自民党领导人林德纳(中)和时任绿党领导人哈贝克签署联合组阁协议 图源:视觉中国
事实上早在2022年11月,朔尔茨就是自疫情发生以来首位访华的欧盟国家领导人。丁纯指出,尽管当时面临国内“红绿灯”政府中执政伙伴绿党的施压,西方所谓“去风险化”的论调也甚嚣尘上,但朔尔茨当时首度访华就已说明,他继承了此前几届德国政府一贯地、相对务实地看重经贸合作的特点。
“中德一直互为重要经济体,中德经贸合作也一直是中德合作乃至中欧合作最主要、最基础的领域,过去曾被称为‘稳定器’、‘稳定锚’或‘压舱石’,尽管德方现在强调去风险,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两大经济体之间最主要的利益其实就是经贸合作。”丁纯还表示,此外,作为欧洲核心大国的德国,遇到了俄乌冲突、巴以冲突、气候变化、经济下滑等一系列问题,朔尔茨此访对中欧关系本身也是好事,至少通过沟通能亮明自己的诉求和底牌,使双方都能有所预判。
德国欢迎中国汽车,但也必须小心……
随着中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崛起,去年10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下手”,发起了反补贴调查。此前数月,法国政府及其工业界代表连同欧盟委员会就一直在施压,要求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展开调查。
对此调查,朔尔茨此前表态称,“我们的经济模式不应以保护主义为基础,也不应依赖于保护主义,而应依赖于我们产品的吸引力。”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和保时捷集团首席执行官奥博穆(Oliver Blume)也对保护主义持怀疑态度,他提到欧洲政界人士在对中国贸易行为采取行动时要谨慎行事,并提到“公平竞争”四个字,认为保护主义只会导致更多的保护主义出现。
访华期间,朔尔茨4月15日在上海表示,德国市场欢迎中国汽车。他强调,欧洲市场必须与中国汽车展开开放、公平的竞争。他同时警告,欧洲不会容忍倾销、产能过剩和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朔尔茨还说,当年日本和韩国汽车进入欧洲市场时,民众曾担心日韩汽车将征服欧洲市场,但“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德国汽车工业协会4月13日也发文,公开反对欧盟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征收额外关税,称这可能引发贸易战,并威胁德国就业,危及欧盟推广电动汽车和向数字化转型的目标。
去年9月,中国电动汽车亮相2023慕尼黑车展,展台前人山人海。图自视觉中国
在欧盟内部,法国政府不断撺掇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挥动“贸易大棒”,而以传统汽车强国德国为首的许多国家,则极力反对任何这样的惩罚性举措。
朱宇方表示,德国经济界始终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因为德国是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国内几乎四分之一的工作岗位依赖出口。自由、公平、开放的国际市场是德国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这一点始终是德国经济界的共识。事实上,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很可能会引发对方的反制措施,到头来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中国始终是德企非常重要的市场和投资目的地,因此德企显然不会乐见自己在中国的商业环境恶化。
她注意到,随行访华的宝马汽车董事长齐普策(Oliver Zipse),其表态就很具代表性:“目前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反补贴调查,我们依然坚持自己的立场——进口中国电动车,不会对欧洲汽车产业造成实质伤害,对这些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不符合欧盟的利益。中国是宝马集团最重要的战略市场之一,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欧洲,宝马集团都作出同样的声明。”
1月10日,装载着新能源汽车的“比亚迪开拓者1号”从烟台港启航。图自视觉中国
丁纯形容,与其说“弯道超车”,不如说中国电动汽车“换道超车”,法国汽车在中国市场的保有量很低,也一直忌惮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力,尤其是对欧洲市场的冲击。然而,德国汽车行业包括电动汽车在内,并不是说没有技术储备,只是汽油车相对而言更加成熟,利润性高,也相对更重视,所以在电动汽车的实用技术、品质,成本方面仍有差距,因此德国汽车业现在与中国展开合作的意愿颇强。
“产业竞争其实是很残酷的,谁会将市场拱手让出?要注意各国态度背后的考量与策略。”丁纯提醒,当我们以“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光伏)为傲时,也要时刻保持警惕,虽然现在是法国在欧盟内挑事,德国相对踌躇,可能一是德国汽车业在中国市场尤其是油车等份额不小,占其总利润等比重大,不愿挑事以免中方反制让其受损,二是在电动车等领域中国领先,德国希望学习和合作。一方面他们也在尽力吸引中资企业如电池等落地欧洲,如宁德时代等,完成其欧洲产业链布局,另一方面通过对欧投资建厂会形成技术外溢,有利于其技术上的学习和追赶,等到德国完成布局或追赶上,相关态度肯定也会变化,这是我们应该有所预见和有清醒认识的。
对华“去风险化”,成功了吗?
法国信用保险公司安联贸易(Allianz Trade)在4月11日发布的报告中写道,“中国和德国:贸易趋势正在转变”。新报告显示,中国在部分产品出口方面已经超越德国,这一转变已经改变了主要市场的所谓“贸易平衡”,给这个欧洲制造业强国和双边关系带来了挑战。
报告表示,虽然德国历来是欧盟的主要进口来源国,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机动车辆和机械等先进行业,但其市场份额一直在下降。相比之下,中国的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金属和基础药品等领域在欧洲市场“取得了重大进展”。
丁纯表示,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近年来也确实不断在向产业链上游挺进,“新三样”就是典型标志。但需要注意到的是,欧盟和德国早已“警惕起”中国,自2016年以来搬出了诸多贸易、产业工具箱,如欧盟的“经济安全战略”和德国的“中国战略”等。
去年7月13日,德国联邦政府通过首个全面对华战略。战略中提到了与中国所谓“系统性竞争”和减少对华经济依赖的必要性。“我们无意阻碍中国经济进步和发展”,德国政府表示,德国“不追求对华经济脱钩,但迫切需要‘去风险’”。德国政府敦促在华德企加强风险分析,并计划调整对华出口管制清单。
去年7月,德国外交部发布“中国战略”,封面为围棋。推文截图
然而,朱宇方指出,近期一项研究表明,德国对华“去风险化”引发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现象。德国和欧盟政界原本希望在市场和原料中间品等方面降低“对华依赖性”,提出诸如“友岸外包”等概念,试图降低中国在德国企业产业链上的重要性。但那些在中国有巨大利益的德企对此作出的反应却是:尽量把供应链集中在中国,尽量减少从中国以外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也就是立足中国,为中国研发、生产和销售,以此来避免德国和欧洲政治变化给企业带来的经营风险。
这样结果就是:德国和欧洲反而被这些企业剔除出产业链,相关对华出口也就因此受累。朱宇方说:“所以可以看出,市场经济有自身运行逻辑,企业会出于自身利益考量用脚投票、趋利避害,用政治去强行干预市场往往是一厢情愿,甚至会适得其反。”
经贸密切,国际地缘政治难题如何解决?
朔尔茨4月14日上午抵达重庆,参观当地的德企博世公司。4月15日,朔尔茨赴上海会见外贸商会代表,与同济大学学生举行讨论会,接着参观另一家德国企业科思创的创新中心。4月16日,朔尔茨前往此行的最后一站:北京。
相比于中德经贸合作关系密切,在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问题上,对于这些棘手的地缘政治难题,中德的立场和看法似乎并不完全一致。
丁纯表示,除了经贸问题,这些国际热点问题势必也是朔尔茨此访想同中方讨论的。作为欧洲大国和话事国,德国需要就俄乌冲突等解决给整个欧盟有个交代,这可以说是欧洲的“头等大事”;德国在这些冲突问题上虽有自己的明确立场,但深知最终冲突需政治解决,也肯定希望中方从中发挥作用。
丁纯特别提到,朔尔茨上一次访华时,尽管有人并不支持,但他本人返回德国后依旧表示,他与中方就反对在乌克兰使用核武器达成了共识,这足以成为此次访问的理由,“光凭这点,此行就值”。
“这应该是朔尔茨处理问题的一种标志性方式,通过沟通将自己的诉求讲出来,交换看法,寻求双方互相靠拢,但也不会有过分的期望。”丁纯认为,由于是“红绿灯”政府联合执政,像绿党等亦有其对华强硬的一面,他亦需顾及,但从其本人和社民党来看,相对来讲,对华态度是比较务实理性的。
胡琨则认为,朔尔茨本身是对华态度友好的人物,无论是从其个人角度还是从中德关系角度看,此访都是一次机会,如果能够得到一些中方的回应,或是取得一些成果,他回国后可以有所交代。
4月15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在同济大学与学生一起参加活动。图自澎湃影像
4月14日,《联合早报》引述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庄嘉颖的分析称,中国将在朔尔茨访华时寻求引进德国资金和科技,并通过德国缓解中欧在电动汽车等领域的贸易摩擦。德国则会力求为企业建立有保障的投资条件,也会就工业补贴和俄乌冲突问题向中国提出要求。“这几个议题都相当大,也很复杂。很难短时间内找出各方都满意的结果,最可能的情况是双方在个别项目上找出一些进展和妥协,然后继续磨合。”
此前,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建交半个多世纪来,中德关系保持高水平发展,两国高层交往密切,务实合作持续深化。中方始终视德方为合作共赢的重要伙伴,支持德国在欧洲和全球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德从彼此发展中获益,惠及两国人民,同时引领中欧关系行稳致远,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
“今年是中德建立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10周年。中方愿同德方以此访为契机,增进理解信任,深化务实合作,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求同存异的原则,推动中德关系取得更大发展,共同为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更大贡献。”发言人说。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网友看法
1、网友蔚冉成金:秉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利共赢、求同存异的原则,推动中德关系取得更大发展! [祈祷][祈祷][祈祷][祈祷][祈祷]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么么鸟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