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从2023年7月的中美高层交往,至11月两国元首旧金山会晤,中美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缓解。虽然中美关系仍处在止跌企稳的关键关口,但两国间频繁的高层互访和交流,让人们看到了两国关系的企稳态势。美方在有关政策表达中取消了本届政府初期时曾强调的“对抗”(confrontation)一词,转而以“管理竞争,避免冲突”为双边关系的底线,这不失为一个对中美关系消极看法相对减弱的表现。
然而“树欲静,风不止”。美国国内的极端反华势力并不愿意看到两国关系中出现任何企稳迹象。在休会期结束后,由共和党主导的众议院立即集中发起了一轮涉华议案讨论,试图在一周内通过涉及中国的20多项法案。个别美国议员称这一周为“中国周”,其实质上是不折不扣的“反华周”。
纵观这些法案的核心内容,不难发现其宗旨皆是围绕着以下4个方面:第一,通过立法强化美国早已公开宣称的“小院高墙”政策,限制美国及其盟国高技术及产品流入中国,特别是在高级制程和面向人工智能的半导体产品、超算、量子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通过严格的出口审查制度限制中国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步伐。
第二,通过进一步强化关税和各种非关税政策,限制中国拥有优势产能的产业市场拓展。在美国政府既有措施基础上,这些法案旨在对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造船、大型工程机械、医药等多个产业实施限制,且将对中国产业的限制从产品拓展至产品的流通网络。此外,部分众议员还从防止外国介入选举、防范经济间谍、改善出口管制透明度等多个方面,发起针对中国的法案。
第三,为配合上述两种政策,美方正持续在中国周边制造地缘政治争议,试图破坏中国的外部发展环境。尤其在台湾问题与南海问题上,美方持续在中方红线边缘挑衅。此次提交的《台湾冲突遏制法案》便显然是挑衅中国主权的最新举动。
第四,立法强化对两国人文交流的限制。此次提交的《保护美国创新及经济安全免受中共侵害法案》明确要求重启特朗普政府推动的“中国行动计划”,用心昭然若揭。此外,《经济间谍预防法》《美国国土安全部对孔子学院及中国相关实体的限制法案》等法案,也都显示出极端反华势力避免任何可能带来中国影响的机构进入美国的尝试。
美国众议院发起一场如此规模化的涉华立法浪潮,既反映出美国国内极端反华势力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急切心态,也是试图在美国大选的最关键时期强化共和党“强硬”人设。
从结果看,这些涉华法案可能多数最终无法走完立法程序,是档期仅限于“反华周”的草台戏。一方面,我们要正视美方极端反华势力的集聚;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美方实施和推进的限制中国发展进程的种种措施,也同样受到诸多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制约,主要包括:
经过疫情后的数轮“无底线量化宽松”强刺激,美国经济取得连续增长,但是其增长主要靠消费和政府支出拉动,而国内投资明显下滑,且通胀率持续居于高位。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美国GDP增长2.5%,但国内投资增长为-1.2%。目前美国的物价指数相比于2019年约高出30%,食品价格的涨幅更远高于此。因此,经济统计数字与民众“体感”间差异极大,社会不满程度正在升温。同时,急剧升高的国债水平,也是任何美国当权者无法忽视的问题。
在国际领域,美国既要面对中国这一“行进的挑战”,同时还要面对欧洲和中东两个棋局。在欧洲方面,美国对乌克兰的支持和援助正越来越难以维持。美方尤其担心欧洲局势及美国的跨大西洋战略将面临难以逆转的败退,那才会是美国真正的“末日”。
以上种种,造成目前美中关系呈现出明显的矛盾局面,即一方面美国对华遏制的政策不会改变,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做出剧烈的、美方再难回应的反制。这也是美方不断来华沟通、管控风险的原因。
在各级别的互动中,中方始终强调相互间正确的战略认知,即要求美方以正确的态度看待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权,不得限制中国的发展空间。下一阶段,我们仍需密切关注美国政治动向,在保持战略定力和坚持积极防御政策的同时,预设好各级反应方案,针对美方对华政策中的伤害性行为进行稳健、果敢的反制。(作者是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么么鸟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