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于里
古装志怪探案单元剧《唐朝诡事录之西行》(下文简称《唐朝诡事录2》)正在热播中。2022年的《唐朝诡事录》凭借紧张刺激的悬疑元素,收获大批粉丝和不错的口碑。《唐朝诡事录2》在原班人马的基础上,延续志怪探案的内核,进一步挖掘唐朝社会的多元面貌,再次将观众带入那个神秘莫测的大唐盛世。
《唐朝诡事录》第一二季的成功,让它有望成为继包青天、狄仁杰和宋慈之后又一个经典的古装探案IP,也将国内的古装探案剧推向一个新的热潮。
从早期的《少年包青天》、《大宋提刑官》和《神探狄仁杰》系列(一、二、三部),到2020年前后“探案+”的多元化尝试,再到近两年的马伯庸IP剧、《繁城之下》以及《唐朝诡事录》系列,古装探案剧经历了一个“历史化”—“去历史化”—“再历史化”的过程。“再历史化”阶段,历史背景不是架空的,或者仅是一个故事发生的场所,而是让历史本身成为故事的一部分,通过案件来探讨和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社会、文化和人性问题。这是古装探案剧较之于当代犯罪悬疑剧的独特魅力。
巅峰开局
古装探案剧三大经典
古装探案剧通常围绕一系列扑朔迷离的案件展开;主角是神探、捕快、大理寺少卿、提刑官或锦衣卫,他们具备超越常人的观察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既要与犯罪分子斗智斗勇,也要应对官场的尔虞我诈,构成一幕幕精彩的智斗戏码;古装探案剧在揭示案件真相的同时,也是对古代社会历史、文化和人性的深度探索和艺术展现。
自从电视媒介在国内普及之后,古装探案剧就是一种深受欢迎的电视剧类型。早在1975年,台湾地区的华视就推出了电视剧《包青天》(由仪铭饰演包青天),1986年大陆的太原电视台也推出以狄仁杰为原型的《狄仁杰断案传奇》。只是,这两部剧的影响力都比较有限。直到1993年,金超群主演的《包青天》播出后,在台湾、香港和大陆都掀起收视热潮,也让古装探案剧正式成为一种显性的电视剧类型。
2000年,电视剧《少年包青天》播出,夺得当年的收视冠军。如果说《包青天》还带有一丝公案小说的特征,那么《少年包青天》不仅将偶像元素融入古装探案,更是进一步放大探案属性,让观众充分享受到推理探案的智识乐趣——剧集对于一些命案的大尺度呈现也成为很多观众的“童年阴影”。
2004年《神探狄仁杰》播出,故事背景挪到唐朝,主要讲述狄仁杰、李元芳和曾泰等人的探案故事。《神探狄仁杰》系列(2004、2006、2008)依然凸显出推理断案的核心属性,并且将命案的发生与当时武则天时代的政治斗争结合在一起,深化了古装探案剧的主题意蕴。
中国古代公案小说主人公中,除了包拯、狄仁杰以外,另外一个最常见的主人公是宋慈。宋慈是南宋时期的法医学家,他撰写的《洗冤集录》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专著。2005年播出的《大宋提刑官》讲述的就是宋慈的探案故事。宋慈以科学实证的精神推理断案,也是古装探案剧成熟的标志。
《少年包青天》系列、《神探狄仁杰》系列、《大宋提刑官》,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堪称“古装探案剧三大经典”。
借势重启
历史背景成了舞台布景
古装探案剧迅速登上巅峰之后,就进入沉寂期——转折点是2004年。由于2000年前后,荧屏上涉案剧占据主流,很多涉案剧尺度大、内容血腥、价值导向出现偏差,引起电视剧主管部门的重视。2004年《关于加强涉案剧审查和播出管理的通知》下发,涉案题材的电视剧退出黄金档,古装探案剧也未能幸免。
2005年之后,虽然断断续续推出的一些古装探案剧继续拿包青天、狄仁杰、宋慈等IP做文章,但因为创作环境的变化、优秀编剧的离开、创作阵容的换血、播出平台影响力的变弱等原因,鲜有口碑出众的古装探案剧。反而是电影领域,徐克执导的狄仁杰系列影片《通天帝国》(2010年)、《神都龙王》(2013年)、《四大天王》(2018年)等作品,保留古装探案类型的颜面。
视频网站崛起,精品网剧时代的到来,让古装探案剧借势重启、大放异彩。跟此前相比,2020年之后的古装探案剧有两个鲜明特点:一个是“去历史化”,历史背景常常仅作为舞台布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古典的氛围,或者提供一个不同于现代的、充满未知与奇遇的环境。这种情况下,历史的真实性和细节往往被简化或忽略,以便于更加自由地构建故事情节和人物设定;缺点是,牺牲历史的真实性,也失去了经由探案抵达历史反思的可能性。
另外一个特征是,类型融合。剧作往往在古装探案的基础上,加入其他年轻观众感兴趣的类型元素。可以是古装探案+少年热血,比如《大宋少年志》《大宋少年志2》;可以是古装探案+女性向(女性成长或甜宠恋爱),比如《御赐小仵作》《大唐女法医》《少女大人》《两世欢》;可以是古装探案+帅气双男主,比如《成化十四年》《君子盟》;可以是古装探案+武侠,比如《侠探简不知》《莲花楼》……
不过从马伯庸IP剧——包括凸显大唐风采的《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融合谍战的《风起陇西》、以明朝赋税为案的《显微镜下的大明》,到高口碑之作《繁城之下》以及《唐朝诡事录》系列,古装探案剧有“再历史化”的倾向。它们接续早期古装探案剧的优良传统,案件的解决过程不仅是侦探与罪犯之间的智力较量,也揭示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和社会深层次的矛盾冲突,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古装新变
探案为表,人性为里
虽然古代并不具备当代一些先进的刑侦工具和技术手段,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代的推理断案只能依托于常识和经验。事实上,我国古代有丰富的司法文献著作和案例汇编的分析,也有法医学著作。比如《洗冤集录》由检验总说、验伤、验尸、辨伤、检骨等53项内容所组成,已经凸显出浓厚的科学实证精神。
古典的古装探案剧均强调“技术勘验”的重要性,哪怕当时技术手段有限,古人也在大量实践基础上总结出了很多充满智慧的技术经验。比如《大宋提刑官》中,就经由案例厘清了生前溺死与死后推尸入水的差异,左手持刀杀人和右手持刀杀人的区分,被火烧死与被杀害后伪装成火烧的不同。情节严谨、逻辑在线,法医推理的过程基本上能够符合科学常识。
《唐朝诡事录2》第二个单元《仵作之死》运用的“白梅饼验尸”,《洗冤集录》也有记载。“以白梅捣烂,摊在欲见处,再拥罨看。犹未全见,再以白梅取肉,加葱、椒、盐、糟一处研,拍作饼子,火上煨令极热,烙损处,下先用纸衬之,即见其损”。白梅饼中的酸性成分可能与皮肤组织或血液中的成分发生反应,使得原本不可见的伤痕变得可见;热力的应用有助于促进这种化学反应的发生,从而令伤痕痕迹更加明显。
技术勘验以外,古装探案还讲“以理推寻”。这里的“理”包括物理、事理、情理、辞理。物理就是一些科学知识,事理就是逻辑推断,情理则考虑到“人之常情”,辞理部分就是通过当事人的口供发现漏洞。比如《仵作之死》中,苏无名经由几个人的口供存在的明显矛盾寻求突破口。
古装探案剧中不同的单元故事牵涉不同的命案,探案手法略有差异,但命案又都有一个共同点:命案背后是对人性的观察与省思。
就像《繁城之下》的台词所说,这个世界上极善或极恶之人都是绝少数,大多数人是善与恶并存:一个好人也有人性的弱点,一个坏人或许也有人性的闪光点。是善是恶、是好是坏存在一个复杂的边界地带,只是在某些诱因之下,导致人性的天平发生倾斜。
比如《大宋提刑官》的“银库失窃案”,主导者竟然是“清官”袁捷。袁捷与宋慈是同科进士,他家境清贫,只是一个通判,生活依然很简朴。虽然袁捷勤于政务,在百姓中口碑很好,但他没有关系也无靠山,一直无法晋升。反观同在嘉州担任知府的范方,仗着是国舅爷,贪赃枉法,仗势欺人。长期的压抑与不平,让袁捷的内心发生扭曲,为了扳倒范方,他不惜杀害挚友,盗取库银,嫁祸他人。
《唐朝诡事录》的《鼍神》单元中,曾三揖饱读诗书,满腹经纶,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但他因出身寒门且长相丑陋背有罗锅,被官员排挤鄙视,只能在宁湖当一个小官。他心怀怨恨,便利用鼍神的信仰和人们对未知的恐惧,建立鼍神社,以报复那些凭借门荫入仕的官员。这也是一个好人变坏的悲剧。
一些好人变坏,总是以环境为借口,但《唐朝诡事录2》的《仵作之死》则让我们看到,一个真正大写的人,是不会戕害无辜的人来为自己辩解的。
仵作独孤羊虽然地位低微,但极有担当和职业素养。他坚守仵作行业,制作泥俑以防御盗墓贼,体现他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他因误杀他人、触犯仵作不杀人的行训而陷入精神崩溃,最终选择自杀。独孤羊和春条之间的夫妻情深、志业相传,也让人感受到了职业的崇高以及人性的美好。
环境虽能影响人,但决定人最终行为选择的,还是内心的信念与价值观。在历史的洪流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以他们的勇气和智慧,照亮了人性的光辉之路。
价值要义
打破幻想,历史省思
40年前的《包青天》,除了探案以外,更多彰显的是公众的“包青天情结”。这是一种很传统,也有深厚民间基础的“清官”想象。在古代的人治社会中,老百姓希望能够出现一个爱民如子、为民请命、为官清廉、秉公办事、不畏强权、除恶务尽的大清官。《包青天》满足了这一幻想。“包青天情结”背后是一种政治的天真,就像剧中的包青天,每每遇到难关,总会有八贤王和王丞相这样位高权重的支持者,“仁君”宋仁宗最终也站在包青天这一边。
但从三大经典古装探案剧开始,天真的“包青天情结”被打破了。虽然三部剧中的少年包青天、狄仁杰和宋慈,也都是“清官”的化身,但他们面对的官场生态却复杂得多,也艰难得多。围绕皇权的政治斗争往往直接影响案件的进展和结果,深刻地揭示权力斗争对于个人命运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比如《神探狄仁杰》,很多案件追溯到底,关乎的是武则天时代的权力斗争。著名的《蓝衫记》中,狄仁杰对几起命案抽丝剥茧,最终关涉的是武则天为代表的皇权,李显为代表的太子党,李规为代表的复唐势力的斗争。狄仁杰被裹挟其中,步履薄冰、步步惊心。
《唐朝诡事录》系列中,唐诡小分队的探案背后,始终挥之不去的阴影是太子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持续斗法。第一季《人面花》一案中,太平公主为测试下属的忠心,并借机筛选去除不忠或欲投靠太子之人,故意宣称自己也在使用人面花,并制造出自己命不久矣的假象。最后发现,幕后黑手并非忠于太平公主,而是为了自己的复国大计苦心经营多年,意图借此机会除掉太平公主和太子李隆基。
《唐朝诡事录2》第一案《降魔变》中,幕后主使冯寒再一次利用公主与太子间的矛盾,精心策划一系列案件,旨在制造混乱,削弱皇权,为自己篡位铺平道路。
《大宋提刑官》对于历史省思则抵达更深远处。剧集经由吴淼水、刁光斗等经典反派的塑造,对宋慈的政治理想进行无情的嘲弄。吴淼水如此振振有词:“这世道只要有你宋慈,就会有我吴淼水。”“别说一个宋慈,就是十个八个,也休想把这浑浊的世道变得天朗水清。”当举世混浊、当官官相护形成一个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利益共同体,势单力薄的宋慈无力回天。
在这些古装探案剧的历史情境中,是否多几个“清官”,或者拥有一个“明君”,一切困难就会迎刃而解、那些沉重的叹息声就会消散?《大宋提刑官》之所以拿到迄今古装探案剧的最高口碑,就在于它打破了这一幻想,真正深入到封建体制之弊。
在大结局时,宋慈从刁光斗那里获取整整八大箱的罪证,里头是关于本朝诸多重臣的累累劣迹。宋慈顶住巨大的压力,呈给皇帝。本以为皇帝会壮士断腕、刮骨疗毒,却不料皇帝听着宋慈控诉诸多重臣的罪证时,不停地打呵欠,最后打发了宋慈。不一会儿,皇宫就失火了。皇帝淡然地走出告诉宋慈和诸多在外等候的重臣,八大箱子罪证不慎被烧毁。宋慈痛彻心扉、欲哭无泪,而大臣们狂喜不已,大呼“皇上圣明”。原来,皇帝根本就不想彻查。对于他而言,皇权的稳固是最重要的。他可以容忍重臣们的贪腐,只要他们忠心耿耿、维护稳定即可。
宋慈彻底心死,他选择辞官,在父亲坟前嗟叹,“时至今日慈儿才明白,若要世道清明、除恶扬善,单凭我等仗义执法查凶审案仍是无济于事的……”《大宋提刑官》由此实现对封建人治社会的深刻批判:如果没有形成约束皇权的机制,再厉害的探案技巧也换不来长久的河清海晏。
《唐朝诡事录》系列,一方面通过服化道的精心精致,营造出大唐气象;另一方面,它也经由种种奇案冤案,以及权力斗争阴影的无处不在,揭开了盛唐的另一面:盛唐的辉煌并未惠及所有阶层,社会底层的民众仍然面临着重重困难,而统治阶级的奢侈和腐败最终为唐朝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历史总是复杂多面的,我们应当全面审视一个时代的全貌,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其兴衰更替的深层原因。这也是时下古装探案剧“再历史化”的意义所在。(曾于里)
来源: 北京青年报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么么鸟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