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热点新闻

学者:长江文化是沿岸人民智慧结晶

6300余公里的长江自西向东奔流而去,滋养沿岸。长江经济带占全国约21.4%的面积,贡献了超过40%的生产总值。

顺江而下,这条“黄金水道”横跨我国西、中、东三大区域。长江联通江海,也将一条内河经济带摆进了国际化的“橱窗”。

长江自西向东流动的过程中,既激发了沿岸的经济活力,也串联了人文与地理。

“共饮长江水”,是长江沿岸人民共同的生活习惯,也是对长江的集体记忆。

9月14日晚,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武汉市开幕,展示长江流域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色文化。

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湖北智库文化战略研究院院长蔡武进告诉大刚观察(DGbeacon),长江文化艺术季是对长江文化的活化,通过文旅、科创、生活化的形式,让长江更加立体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2024年9月10日,船舶行驶在三峡大坝附近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水域(无人机照片)。据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消息,截至9月3日,三峡船闸今年共计运行6500余闸次,过船2.4万艘次,过闸货运量突破1亿吨。新华社发(王辉富摄)

长江文化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要理解长江文化?在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上,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

大刚观察对话蔡武进:

01

长江文化是沿岸人民智慧的结晶

大刚观察:请您介绍一下长江文化。

蔡武进:长江文化没办法精准地被定义,但可以进行概括性描述。

简单地讲,长江文化就是长江沿岸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是长江沿岸人民智慧的凝结,是价值体系、共知共识的高度抽象。

长江是线性的,从西到东流动的过程中,既串联了地理之间的关系,其实也拉近了沿岸的人文关系,铸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

大刚观察:长江文化的差异性和共通之处具体体现在哪里?

蔡武进:长江是世界第三长的大河,流程非常长,涉及的幅员广阔。所以长江文化有一个很重要的属性,这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属性——多元一体。

处在不同流段、不同地域的人们,存在很多差异。

文化和旅游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的《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在空间布局中,把长江文化划分为藏羌文化、巴蜀文化、滇黔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赣皖文化、吴越文化等7大文化片区。

在这7大亚文化片区,湖北的荆楚文化处于中间环节,是承上启下、连接东西,把7个亚文化区连在一起的关键环节。

尽管7大亚文化片区各具特色,但因为长江的联通,多元中又有“一元”,差异中又有许多共通的地方。

比如说,都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属于稻作文明。再比如说水生态上的统一,有着共通的水文化、渔文化。

2024年4月8日,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郭家坝镇邓家坡村技术人员在田间用无人机转运红肉脐橙。成熟的脐橙挂满树梢,橙花在枝头绽放,这种“花果同枝”的橙园美景成为长江三峡两岸亮丽的风景。新华社发(郑家裕摄)

长江航道上还有一个很核心资源——盐。盐为什么叫盐巴,因为过去长江沿岸的盐大多是从上游的巴蜀运来的井盐。

在考古工作中我们也发现,四川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武汉盘龙城也有相似的。那说明很早之前上游和中游就进行了人文交往。

长江流域的人民在价值观念上也有共通性。

楚文化、老庄哲学对长江流域人民的价值认知影响较大。从屈原的《离骚》中,可以看到楚文化浪漫多彩的特征,所以楚人富有创新力、想象力,英雄主义色彩也比较浓厚。

湖南、湖北,乃至长江沿岸,我们都能看到这种浪漫、包容、创新的特色。

这就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以长江为依托,以长江为纽带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大刚观察:对于大众来说,现在去理解长江文化的必要性在哪里?

蔡武进:第一,有利于形成一种共同体的价值观牵引,促进长江流域、长江经济带发展。

文化是一种价值观念,通过这种价值牵引,长江沿岸的人们能够找到更多共同记忆,有更多共识,知道我们是血脉相连的共同体。

这非常重要。因为长江的流程比较长,流域内各个省市的发展状态千差万别。

第二,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和认知中华文明,为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助力。

长江在整个中华文明的进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提长江文化,我们就知道,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有黄河流域,还有长江流域。长江流域的考古发掘,比如通过对三星堆的发掘,可以进一步推动中华文明探源。

长江流域文化艺术、文化和旅游的繁荣发展,长江和黄河流域江河互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格局的形成,有利于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第三个,有利于在推动大河文明对话的基础上,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长江是大河,正好处于暖温带北纬30度线。暖温带最适宜人类的生存繁衍。

四大文明古国,轴心文明,大多形成于北纬30度附近的大河流域,除了长江外,比如说还有支撑古印度文明的印度河、支撑古巴比伦文明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支撑古埃及文明的尼罗河等等。

所以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实际上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大河文明对话,促进中华文明跟世界其他文明形态的交流互鉴,使我们整个世界文明也能够在多元一体的基础上,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

02

长江文化中,中游的独特作用

大刚观察:提到稻作文化会让人想到江汉平原。在长江文化中,江汉平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蔡武进:江汉平原在整个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版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首先从物质上讲,因为江汉平原处于长江和汉江交汇的重要地带,水土比较肥沃,有利于粮食作物的生长。很早之前开始,江汉平原都是两季稻。

江汉平原稻米和鱼类的丰富,可以为整个长江沿岸甚至全国供应丰富的农产品。

第二就是价值观念。

因为江汉平原开阔,再加上物质上的富饶,民众相对而言包容性、创新性比较强。

辛亥革命的武昌起义能够发生在武汉,是因为它既有开阔的空间,同时又有大量的码头,人们务实肯干,敢于创新,敢于开拓,对我们在近现代的改革创新中,起到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三是江汉平原居于长江的中游,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位置,是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关枢”之地,这个区域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资源调配和人文往来具有重要的作用。

交通上带来的流动,促进了全国农产品,以及其他的工业产品的集散,同时对政治经济要素的调度都起到很重要的枢纽作用。

大刚观察:长江中游有很多“长江”元素的事物,这是为什么?

蔡武进:第一,跟两江交汇所产生的大江情怀有关。

长江中游既有长江干流,又有汉江这种大支流,在江的上通下达的过程中,起到了一个节点、纽带的作用。

跟长江有关的大国重器,很多都在长江中游。鄂西还有丹江口水库、三峡,这些水利枢纽都是全国的重大工程。

大国重器的影响下,人们就有更多大的视野,人民对长江元素也会有更多的情怀,跟长江的交融度其实是更高的。

第二,这跟湖北处于长江之中的“关枢”之地的定位有关。

长江之中的湖北天然的担负着承东启西,连接全域的使命,“关枢”的角色决定着湖北应当在唱响长江文化品牌,构建长江文化标识,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上能够有着影响全流域、带动全流域的担当。

第三,这跟长江中游特别是武汉高教人文社科研究的繁盛有关。

关于长江文化的文化策划需要学术群体去推动。而武汉是人文社科重镇,人文社会领域的研究也属于全国前列的水平。

大刚观察:长江文化生态的打造上,湖北做得如何?

蔡武进:在长江流域,在长江文化生态体系的打造上,湖北武汉目前还是走在前列的。

文化生态,就是对文化的一个系统性的保护。如果你不进行生态化的、系统性的保护,文物就丧失了最初的味道。

比如说某个地方要进行一个宫殿文物的保护,结果一抬头边上都是高楼大厦,都在挖墙开发,这就不对。

所以生态保护,就是一个系统化的、场景化的保护理念。

以前的文物保护一般是点性保护,比如说保护盘龙城,就把盘龙城所涉及的宫殿核心区域保护了。

现在我们从点走向面,也保护周边的场域,让整体场景跟我们所要保护的对象融为一体。

湖北在生态保护方面就做了很多探索,无论是我们刚才讲的文物生态、非遗生态,还是水生态,近些年来湖北都取得了诸多富有成效的成果。

所以这些年在湖北可以看到大量江豚出现,其实也是水生态保护的一种成效。

2024年5月,长江江豚在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下游水域逐浪嬉戏。新华社记者肖艺九 摄

03

长江文化保护最后的落脚点是“人”

大刚观察:武汉盘龙城其实就建在文物的遗址上,这算是长江文化生态中做得比较好的例子吗?

蔡武进:盘龙城的保护观念是比较先进的。

首先,它是一种生态化的保护、系统化的保护,不是单体的保护,我们可以看到盘龙城规划保护的面积范围很广,符合生态保护的理念。

第二,它整个保护体系的建设,包括盘龙城遗址公园,还有保护设施,也比较契合保护本身和文旅发展需要。

第三,它比较好地把对文物的保护和对人文的关怀放在一起,将文物放回它原来所处的场景中,让更多人愿意去看,去认识盘龙城所蕴藏的几千年的文化形态,身临其境感知武汉城市历史的悠长。

文化保护和文物保护是一样的,文化是人创造的,它最终又来反哺育人,进一步地去滋养人。

所以文化保护最后的落脚点应该是:怎么样让历史的记忆,历史的符号能够引领人、促进人、关怀人。

大刚观察:文化是在跟人的互动中更新、传承的。湖北近期举办的长江文化艺术季,以及武汉每年举办的渡江节,在长江文化的活化利用中,扮演着什么样的作用?

蔡武进:这种活动应该越多越好。

只有通过这种形象具体的活动,才能把长江文化变得可感、可接触、可亲近,让它融入人民的生活当中。长江文化根本上是民众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

渡江节就可以让人很贴切地去感知到,原来我跟江是有关系的。所以这种活动越多,人们对长江才有更亲近的感知。

这些关于长江文化的一些节庆活动,包括本次的长江文化艺术季,都是对长江文化的活化利用,通过文旅、科创、生活化的形式,让长江更加立体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大刚观察:在长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上,湖北还可以做哪些工作?

蔡武进:第一个,学术上进一步讲清楚长江文化的内涵和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

第二个,湖北要进一步去推动长江文化标识体系的建设,让人们更多地认识长江,走近长江。

比如说这些年武汉策划的长江文明馆,就是长江的标识,还有现在策划的长江国家博物馆,也将会集中展出长江过去的发展脉络。

我们现在还提出建设长江大桥博物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是万里长江的第一座大桥,应该说它是整个长江流域所有(大)桥梁的“先生”。

现在很多人晚上会在长江大桥上走,那么我们可以考虑在桥上做文化长廊,展示我们桥梁文化、长江文化。

通过这种标识体系的构建,强化湖北在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中的重要地位。

同时,大家都知道,看长江文化要看大国重器,三峡葛洲坝、丹江口水库,看一些文化标识,长江国家博物馆、长江文明馆。

第三个,我们要在文旅上下功夫。以湖北为基点,推动上中下游文化旅游的联动联通,推动文旅体制机制的创新。

旅游会打破地域界限,这有利于进一步强化长江流域共同体的概念。

在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就要推动上中下游的联动联通。比如说,从上游的巴山蜀水,到下游的江南水乡,我们可以做旅游年卡。

第四个方面,就是进一步推动长江文化主题的节庆活动、社会活动、民间活动的繁荣发展,引导大众更广泛地参与进来。

归根到底其实还是回归生活,回归大众、服务大众。

文/陈冬艳 李红

【来源:九派新闻】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么么鸟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