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热点新闻

4000家银行大战“消费贷”

“从监管角度来看,新政是支持信用良好的客户进行消费,而绝非是‘滥发’。”

文 / 巴九灵

“首笔借款免费用28天,最高额度30万元,最低额度2.68%,您还可以享受24期还款只要点击下方的链接,1分钟就能到账。”

这段时间以来,短视频、朋友圈、电销和短信,类似的贷款广告就像狗皮膏药,刷屏了整个互联网。

额度极高,利率极低,十分罕见。但这些消费贷广告并非来自小额贷款公司和互联网平台,而是正儿八经的大银行。

4000多家银行,如今颇有“百行大战消费贷”的氛围。

江苏银行率先推出新客年化利率低至2.58%的消费贷产品;招商银行闪电贷利率从去年的3.4%降低至2.58%,最高额度也提升至30万元。宁波银行放出了“大杀器”,该行的某贷款业务叠加优惠券后,利率低至年化2.49%。

北京农商银行甚至还搞出了“裂变”和“团购”,只要凑齐20人,就可以团购旗下某贷款产品,最高额度60万元,最长市场5年,最低利率可低至 2.68%。

关于消费贷,我们想回答4个问题:为什么消费贷利率会这么低,国家为何要支持消费贷?消费贷背后有什么风险,以及普通人如何看待这次“消费贷”新政?

为何要鼓励消费贷?

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

这些会议精神,已经形成文件,逐渐落地。

3月16日国务院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了八部分30项举措。文件提出从需求端发力,着力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包括建立育儿补贴、稳楼市、稳股市等一系列措施。

至于网络上热炒的加大个人贷款投放力度,则是《方案》的第29条。

文件提到,要强化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有序开展续贷工作。

所以《方案》的关键其实不在于提高贷款额度,根本还是在于“增收入”“保兜底”。

“增收”的重点是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毕竟这是老百姓最主要的可支配收入来源。文件提出要通过就业支持计划、以工代赈提升工资性收入,通过稳住楼市股市改善财产性收入等等。

而关于“保兜底”的方案,则包括减轻城乡居民消费负担、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建立育儿补贴制度等等,这些举措能够帮助居民“减负”,释放消费红利。

如果生活保障到位,那么就会有人更愿意掏钱去消费。

消费贷新政,银行的希望?

3月21日,媒体披露了国家金融总局《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的具体内容。

《通知》的第二条提到,商业银行可根据客户还款能力和风险情况,实施差异化授信。

对信用良好且有大额消费需求的客户,个人消费贷款金额上限从过去的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个人互联网消费贷,贷款金额从上限20万元提高至30万元。此外,如有长期消费需求,贷款期限也可从过去的5年延长至7年。

普通老百姓能办理的贷款额度,更高了,借款时间也更长了。除了“提额延期”等措施外,消费者最为敏感的消费贷利率,也出现了“内卷狂潮”。

目前,无论是股份制有限银行,国有四大行还是互联网金融公司,最低消费利率都已降低至“2时代”。而部分金融机构的利率价格战,更是如火如荼。

为何银行要“卷”消费贷?

除了响应国家文件精神,提高金融供给之外,银行也有自己的“苦衷”,那就是不断降低的“息差”,和不断加剧的业绩压力。

“息差”,是金融机构通过贷款收取的利息收入。减去支付给存款人的利息支出后的净额,它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

2024年四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2%,环比下降0.01%,低于1.8%的警戒线。息差的不断下降,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这一“发动机”的熄火,让商业银行感到非常大的利润压力。

如何保证利润?手段有千万种,但无非是开源和节流两部分。

银行的节流主要依赖下调存款利率,减少资本支出压力。开源方面,则需要开拓“优质信源”,从而增收厚利。

以前银行的优质贷款来源是个人房贷。而现在,消费贷则是其中的优选。

3月21日,六大行之一的交通银行,率先公布了2024年业绩报告。年报显示,交通银行净息差仅为1.11%,低于上面提到的1.52%净息差平均值。副行长周万阜坦言,交行净息差短期内依然有下行压力。

但在消费贷方面,交行给出的数据非常亮眼:个人消费贷款较上年末增加1568.37亿元,增幅90.44%,周万阜也提到,今年对零售贷款业务做了“积极计划”,今年增量要高于去年,零售贷款占比要进一步扩大。

央行发布的《2024年四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也显示,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性贷款余额21.01万亿元,同比增长6.2%,全年增加1.24万亿元。

从数据来看,消费贷业务似乎是金融机构的“救命稻草”,总体的“钱景”也不错,但交通银行仅仅只是消费贷业务的后来者,对比其他已经深耕消费贷多年的金融机构来看,消费贷业务的扩张已经到顶。

这些机构遇到了一个问题:不良资产率的攀升。

吞咽苦果,不断攀升的不良资产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公布的数据,2024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高达3.3万亿,其中个人消费贷、个人信用卡贷款等零售不良资产占比为30%,约为1万亿元左右。

但不同的金融机构,风控管理水平有极大差异,这就导致不良贷款率出现天差地别。

表现较好的,是被誉为零售之王的招商银行。数据显示,招商银行个人消费不良贷款率从2023年的0.98%上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1.09%。平安银行稍弱,其个人消费贷的不良资产率,提升至1.23%。

而曾经一度拥抱消费贷业务的全国股份制银行渤海银行,则处于被消费贷“反噬”的地步。2019年末,渤海银行消费贷不良率仅为0.63%,但到了2024年年中,其个人消费贷不良率已高达9.3%。接近招行的10倍。

消费贷不良资产率的攀升,衍生出一个问题:贷款的本质是加杠杆,目前中国的居民部门杠杆率约为70%左右,居民负担并不轻松,如果继续拓展消费贷业务,那么当居民收入不及预期,谁又来还这笔钱呢?

这个问题并非杞人忧天。

有业内人士提到,最近两年不良资产的快速增长的原因,在于上一轮地产牛市带来的居民杠杆率的快速增长,只不过由于时间差的关系,信贷暴雷的速度要晚于加杠杆的速度。

金监总局的数据也表明,国内3.3万亿的不良资产,大部分都由80后和90后创造。而这批人,就是之前房地产杠杆和消费的主力军。

面对快速增长的不良资产,关键的是解决问题。银行被迫喊出“向不良资产要利润”的口号。而一个主要的处置方式,就是把不良资产进行“打包售卖”。

今年3月,江苏银行在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银登中心)挂牌4批个人不良贷款,未偿还本息超70亿元。这批不良贷款的起拍价仅为3.47亿元,如果按起拍价成交,相当于折价95%,血亏转让。

此事遭到媒体关注报道,而江苏银行也发布澄清公告,称近期已核销不良资产转让业务,为行业通行做法、依法合规,将增厚当期收益。

江苏银行的说法并没有错。银登大数据也显示,2024年,银登不良贷款转让挂牌金额高达2861.9亿元,同比增幅达到87.02%。而这些不良资产的主要来源就是消费贷和信用卡。

对于银行来说,这是依法依规的“降本厚利”,但是当受让者获得这些不良贷款的债权后,就会对债权人进行“催收”。

此时,借贷者就会遭到各种催收手段,合法的如法律诉讼等,非法灰色的手段,有打电话威胁恐吓,采用电话轰炸、短信群发等手段滋扰、辱骂甚至一些更极端的催收手段。

消费贷,不是谁都适合“贷”

很多没有借贷经验的普通人会认为,2.58%的利率非常低,自己还款非常轻松。但看似很低的利率,有非常多的水分。

如果你是一个征信清白的无负债者,那么你可以享受到金融机构提供的2.58%左右的贷款利率。然而,一旦你选择续贷,或者继续增加借贷金额,那么你的贷款利率将会不断上调。

最开始,你的贷款利率是2.58%。续贷后就会上升至至5%—8%的利率水平。过1—2年,你的贷款利率会高至12%、18%,甚至22%左右的水平。这期间,金融机构会依照你的流水记录、借款金额、社保数据等等,不断调整利率,从而斩获“高额收益”。

而依据国家现行法律规定,只要年化利率不超过24%,都是合法的。但就算是24%的合法利率,也是普通人的梦魇。

简单算一笔账,如果普通人拥有10万元的借款总额,那么到后期,其每年将要偿还金融机构2万元左右的利息。一旦收入不够覆盖支出,就会出现“以贷养贷”的情况。

当触及30万的消费贷额度,最高将会出现超过每年6万元的利息,再加上金融机构的“抽贷”“断贷”等等手段。

除非借贷者向家里“坦白”选择重新上岸,对普通依靠上班赚工资的打工族来说,这意味着征信逾期,和个人破产。

民间的行动总是“早一步”。在互联网各大社区,有关贷款“上岸”的帖子拥有不小的关注度。

在豆瓣有各种“逾期上岸小组”,组里会有众多借贷者讨论关于如何解决逾期问题,如何与银行以及互联网金融公司协商,只还本金不还利息的技巧,以及如何避免暴利催收,影响生活和工作的窍门。

拒绝“滥放水”

很多媒体都宣传,这次消费贷是“大放水”,但从监管角度来看,新政是支持信用良好的客户进行消费,而绝非是“滥发”。

《通知》的第四部分就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坚持放管结合,严守风险底线,注重审查借款人的真实消费需求和还款能力,避免过度授信、多头授信、欺诈骗贷。

所以,本次消费贷新政,绝不是银行随意“滥放水”。

而针对上文提到的各种陷入消费贷困境的现象,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也注意到这些问题。《通知》中第三部分明确提到,要“开展个人消费贷款纾困”。

具体如何操作呢?

一个是要求银行根据借款人的信用记录、还款保障等信息,重新拟定贷款还款的期限和频次。第二则是对审核合格的借贷人给予续费支持。这是防止因银行抽贷而导致个人断贷,最终因为逾期而进入黑名单。

在部分金融机构看来,与其把贷款变成坏账,不如选择和借贷者“和解”,允许借贷者只还本金,或者减免利息。当然也有一些比较“头铁”的金融机构,宁愿选择坏债,也不愿意和借贷者“谈判”。

通知也提出,要加大对扰乱市场秩序、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等行为的联合惩处和打击力度,3·15披露的各种非法高利贷,年化2000%的“砍头息”等网络贷款,以及因逾期而展开的暴力催收等等非法手段,都在打击范围之内。

消费贷其实只是一种金融工具,如果是信用良好、收入稳定的人群使用,可以用极低利率提前实现消费升级。但如果滥用消费贷,那么等发现自己已背上沉重债务之时,或许就已经晚了。

本篇作者 | 王振超 | 责任编辑 | 何梦飞

主编 | 何梦飞 | 图源 | VCG

网友看法

1、网友机智的风声gq:当了一天的牛马回到家,打开贷款买的房子,从贷款买的冰箱里拿出昨天的剩菜,来到厨房打开贷款买的燃气灶,用贷款买的天然气热一热,坐到贷款买的沙发上,吹着贷款买的空调,人生赢家也就这样了[苦瓜]

2、网友现实与感受:1 刚开始额度高利息低,循环额度可以用,用着用着就开始利息高,额度低,不可循环使用。 2 再用着用着你都会发现,阴阳合同,利息高,其他费用也高。 3 当你没钱的时候,再用着用着你都会发现,服务费, 利息费,审批费,担保费,日复利息费 月付利息费 年付利息费,狒狒增多,就拿我们当大猩猩耍了。无事不要去借贷,有钱随便花。 千万不要被洗脑了啊。

3、网友在路上的征途:“从监管角度来看,新政是支持信用良好的客户进行消费,而绝非是‘滥发’。”以前那些用信用卡网贷变成老赖黑户的无缘这次消费贷大放水、消费贷这一波是把这些信用良好的几年以后也变成老赖黑户、[捂脸]

4、网友恰同学少年1949:房贷玩不动了,车贷玩不动了,现在开始消费老百姓贷

5、网友五十已到Chu2:我们竟然有4000家银行?

6、网友朱小六的日常:在涨工资和降息之间,选择了放贷款[捂脸][捂脸][捂脸],呵呵呵

7、网友大H哥:问题是不缺钱时银行总是不停骚扰,要周转的时候死都不放给你!

8、网友纠结的老司机:都知道不消费的根本原因,但政策却一直盯着银行里存着的钱,而不是人[捂脸]

9、网友那年风起兮云飞扬:现在征信还好的公务员是最后一个阵地了,如果再沦陷,那就全面崩溃了。

10、网友漠北之南呀:怎么贷?去哪个银行贷?没有社保和公积金能贷否?

11、网友奋发有为火车Syv:没钱不是教你赚钱不是加工资不是发钱,是借钱给你消费,什么骚操作,老百姓有钱鬼才要你教他们消费

12、网友为梦飞翔353:五年以后又一批负债人!

13、网友老炮有财气:啥时候给到100万额度,贷出来准备出国

14、网友随性自由的菠萝x:今天申请了三次,每次都给4.8万[捂脸]

15、网友用户4777937836906:网上一大把年华利率23%的,真的是搞笑了

16、网友影子GA:需要的贷不了这种低息,不需要的反而能贷

17、网友A现实214419350:我们的社会现在是负债人多,征信差的估计都有几千万人,真正需要的这些人不让你贷,让你贷以后,你去还其它的欠款,最后还是一样还不起!不需要的如公务员这些,人家有公积金,买房子银行按揭,人家也不需要,至于农民,人家都在精细的计算每个月的材米油盐,谁会去想搞这些,再说了,搞这些出来对于他们来说没多大用处,因为不想给自己找压力!所以最终还是贷不出去,企业困难的基本小额贷款,信用卡都有问题了,征信放宽,风险就大,征信不放宽,你还能贷给谁?需求量大打折扣[捂脸][捂脸][捂脸]

18、网友成熟溪水Mn:推出啥有啥用!信用好的人有几个?能贷出来吗?银行想自救!也可能是给自己和人们挖了更大坑!全民负债时代[赞]

19、网友红元素:群魔乱舞!

20、网友猛虎公益救援~山河故人:没一点弔用,想贷的贷不出来,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么么鸟网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